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攻略 > 我心中的新华征文【登选】

我心中的新华征文【登选】

时间:2023-06-05 09:59:46

  1937年4月,新华书店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明年将迎来80周年华诞。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心中的新华征文,欢迎阅读参考!

  我心中的新华征文一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新华书店,少年时的我,心中的那座新华书店是我将来的归宿。当同学们的理想都是科学家、医生、老师或解放军,我只想静静地在新华书店里看书。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常熟新华书店还在县西街原址,东邻东风饭店,当一阵阵阳春面的香味飘来,趴在连环画柜台前的我只能咽咽口水,吃面还是买书,我坚决选择后者。改革开放初期,刚解决了温饱的普通人家,给孩子的零花钱都很少。如果兜里有两角钱,我就有了底气,草草扒过午饭,就一路小跑冲进新华书店。小孩的文化知识和阅读水平有限,而且两角钱也只够买一本连环画。

  那时候的常熟新华书店是一幢很气派的二层楼,从西侧店门进去是宣传画柜台,正面墙上曾经挂满领袖画像。到八十年代末,这里开设了常熟最早的影像制品柜台,我在此买了第一盘磁带。同时开放左侧楼梯,二楼专售教辅书籍。

  从东侧门进去是宽敞明亮的店堂,东、北、西三面都是书橱,营业员站在书橱和玻璃柜台之间。那时候没有开架售书,读者想要哪本书,要请营业员拿出来。西面的连环画柜台,从来都是最热闹的,因为挤满了像我这样的孩子。也许是嫌烦,也许是被吵得头大,营业员阿姨好像都板着脸。

  在经济尚发达的年代,题材广泛的连环画是青少年最好精神食粮,而且还是同学间的“硬通货”,能用来交换。因此满书架满柜台的连环画,我都想要,可是买不起。趴在连环画柜台前,我必须仔细端详连环画的厚薄,揣摩定价会不会超过两角。为了收集全套《水浒传》,我跑了无数次新华书店。终于等到《三打祝家庄》上柜,记得那天我腰板特别直,因为兜里有三角钱。信心满满地让营业员把书拿给我,翻过封底一看,刹那间就蔫了,定价三角五分。把书递还时,我都不敢抬头。

  我曾经收藏过近两万册连环画,其中小时候自己买的不足一百,绝大部分是工作后从外地购得。小学四年级,我去过苏州观前街、南京中山东路的新华书店,那种气派,让我惊叹。更坚定了我当书店营业员的理想,在封底盖上一个蓝色的章,章面是行书的“常熟”和虞山辛峰亭,再递给满眼渴望的孩子,那种感觉,很满足、很自豪。而且,我想有看不完的书。

  我的理想也曾动摇过。上初二时,在我家斜对面、西门大街现美术馆位置,开过新华书店门市部,一开间门面、两个营业员、三个书橱,生意不好、营业员也不精神,因此一年多就关门了。就是那年,我跟大人到支塘喝喜酒,惊奇的在街口看见一家新华书店,跑进去才发现,乡镇的书店太小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最吸引我的是每年春节在道南横街仓库里的特价书展销。记得有一次,我是踏着午后阳光进去,等抱着一捆书出来时,就见天色昏暗、漫天风雪。进入新世纪,我印象最深的是君子弄新华书店,我在那买的大部头特价书,至今还占据了一个书橱。

  理想终究难以成为现实,在工作多年之后,在我与君子弄书店营业员的交流中,我发现心中的新华书店,也被埋藏得越来越深了。

  我心中的新华征文二

  记忆中,我第一次见到的新华书店,不是一间书店门市,而是摆在街巷口的书摊。摊主是一位来自县新华书店的员工。

  那是深秋的墟日。听说镇上破天荒的来了一位卖书郎,就赶去看热闹。大人们围着书摊议论,从县城挑着书担走到彭寨小镇,翻山越岭,披星踏霜,足足要走50华里啊!卖书朗却只顾卖书,不停地吆喝着,热情介绍各种图书的内容及用途,尤其笑眯眯容忍我们这群目不识丁的小屁孩乱翻乱阅。翻阅满地从未见过的连环画,我手痒心更痒,于是,赶紧溜回家向父亲讨来零钱,即又跑回书摊,买了一本《鸡毛信》。这是我人生买的第一本图书。时过晌午,人渐散去。我离开书摊时,卖书郎正要吃午饭。我清楚地记得,他从书担中取出一只竹筒,揭开布盖便埋头吃得津津有味……

  那连环画、那竹筒饭、那卖书郎,构筑成我心中的第一间新华书店,奇特而美妙,终生难忘!那年我6岁,新中国也是6岁。

,我大学毕业当了编辑。说来蛮有缘分,出版社和省新华书店共处一个大院,上班第三天我还被派去书仓当打包员,一干就是一个月,且是秋季开学前的那个酷暑难顶的八月份。满仓是书,密不透风。没有风扇,没有空调,也没有机械操作,全凭手搬肩扛,书仓员工硬是把全省千百万中小学生的课本、教辅及教师用书等等,按征订数目分不同市县、年级、学科逐一打包发运,以确保“课前到书,人手一册”。那时候,搬书进仓堆成一座座山,从“山”上搬下来打包,再堆成一座座山运出仓去,书仓员工都成了双料的“愚公移山”。毫不夸张地说,拼命的八月,燃烧的八月,打包打得双手起血泡,肩扛扛得赤膊结盐霜。

  因为从事编辑出版及其行政管理工作,我很庆幸,凡三十余年间,一直以书为业,与书为伍,真的是与图书与新华书店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出于职业兴致与责任,我对新华书店的变化与发展:有着更多的关注与期待。

  真实地说,如同全国的改革开放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广东的新华书店在改革中也遇到了风风雨雨。图书市场的开放打破了新华书店的一统天下,新华书店面临的冲击既有体制的原因,也有观念的恋旧和经营的局限。

  所幸毕竟地处广东,广东在全国率先改革开放,得风气之先。出版发行虽然被砌入“上层建筑”但广东的经济领域正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文化领域的改革开放也必定是相伴而行、势在必行的。因此,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和九十年代初,广东新华书店系统就进行了两场改革:先是“三权”下放,即把省店高度集中的人、才、物权下放到市县;二是在全国最早组建省新华发行集团。回头来看,这两场改革虽未尽如人意,但改革的指向与力度值得赞许:端掉大锅饭,打破铁饭碗!因而,彷徨徘徊的新华书店出现了生机与活力,开拓进取成为发展的主流。在改革开放的丽日南天下,广州购书中心横空出世,深圳书城拔地而起!迄今为止,在全国同类书城中,广东的这两座最具现代气派、最聚书香人气的新华书店,依然稳冠两个之最:前者最早,后者最高!

  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这十余年间,广东新华书店的改革也从“摸着石头过河”而逐步进入“深水区”。目标是务求两个“真”:真正把集团做实做大做强,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最初的新华集团“一股独大”,仅是省店的“翻牌”。集团要做实做大做强,就必须与市县书店共组共建共赢。靠行政命令,那是强扭的瓜,不符合市场规律。况且市县新华书店的国有资产属地方管理,凭什么就归你来管?!类似的问题,既涉及发行体制的顶层设计,也涉及国有资产的科学配置,既关乎文化阵地的布局建设,也关乎书店职工包括离退休人员的切身利益……当年,财厅领导对我说:“这些问题靠你们自身是折腾不了的。”所以,应当承认,前几年我省书店的改革确实滞后了。

  转机出现在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决策之时:省新华发行集团被列入深化改革的重点文化企业。

  新一轮的改革任务繁重而具体:推进省新华发行集团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实施对全省市县新华书店的整合重组,包括清产核资、明晰产权、确认股份、投资控股、确保国资的保值增值、保障员工切身利益及人员安置……试想想,这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在全省铺开,该是一个多么繁杂纷呈的过程,该有多少曲折跌宕的情节,又该花耗多少主持者、参与者及支持者的心血与智慧!

  今年底,省新华发行集团基本完成区域内95个市县新华书店的整合重组,集团的总资产一跃高达40多亿元,真正成为广东发行业的现代航母。这些年,南国书香节由省新华发行集团主要承办。据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调查表明,今年公众对南国书香节的满意度超过80分。

  广东省新华书店则于广州解放的第24天诞生,即1949年11月7日,今年65周岁,真正是“解放牌”的新中国同龄者。广东新华六十五个春华秋实,是一幅隽永壮美的历史长卷。一代代广东新华人,发行出版物总量多达数百亿册。坚信、坚持、坚守,广东新华书店始终成为衬亮南粤的文明之窗,辐射书香的文化磁场,呵护心灵的精神家园,成为一代代岭南读书人的集体追忆和向往。

  新华书店要始终把广大读者装在心中,读者心中就永远有新华书店。

  我心中的新华征文三

  国庆后,广州新华书店弄了份《手绘网点地图》,用漫画勾勒出已有和筹备中的24家新华书店店面形象和位置,试图重新唤起广州人的历史回忆。据了解,2008年至今,广州有7家新华书店关停。而问卷调查显示,近四成读者几乎不去新华书店。

  多年前,笔者在广州念大学时,周末最爱逛的地方就是北京路,那里书肆云集,新华书店、古籍书店、教育书店、儿童书店、外文书店……一逛就是一整天,哪怕不买书,回校也是满心欢喜。今时今日,盛景不再,令人唏嘘。

  国营书店一般没有房租压力,有政策性贷款和返税,有腾出物业的可以出租,有各类出版机构谈判优势,还有教材教辅类图书这一盈利点,但即使如此,实体书店仍有关停之虞,足见实体书店的生存环境有多恶劣。有人数年前曾预言:“传统书店将会从都市中消失。”随着城市实体书店纷纷倒闭的消息传出,尤其是一些著名品牌的倒下,加深了人们对实体书店消亡的焦虑。

  著名作家张抗抗说过,“书店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的标记之一。一个城市,如果书店一家家倒闭,那么这个城市一定是没有生机的,肯定是缺了一些东西,所以保护实体书店显得尤为重要。”保护是必需的,但是,要像不可移动文物一样,只有投入不计产出的保护并不现实。政府层面的保护可以运用工具不多,也许只有税收杠杆,对实体书店进行税收减免优惠。作为实体书店,还是多想办法,多条腿走路,学会自救。

  在香港和台湾逛书店,发现一个现象:书店往往设在二楼,一楼用来卖衣服、电器、药品等大众商品,细问之下得知,因为一楼铺租贵,二楼相对便宜,图书利润不足以支撑一楼铺租。这对我们的实体书店也有借鉴意义,别说是租赁,可以省下一笔钱,哪怕是自有物业,一楼也可以考虑用来出租,获得较高经济收益,用租金补贴图书经营亏损,这是其一。传统书店就是图书超市,普遍存在书架紧凑、空间逼仄、空气混浊现象,人们或站或蹲着看书。国内外已有一些书店开始转型,开设“书吧”,提供阅读之外的休闲、聚会、交流等服务,这有助于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顾客群和圈子文化。“书吧”提供多元化服务,增加盈利点,从而改变依靠纸质图书销售的传统盈利模式,此为其二。

  传统实体书店最大挑战来自网络书店,其实,有着深厚背景的传统书店也可以试水线上业务。如整合了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新华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等7家网上书店资源的北发图书网,堪称国有图书发行领域的网上巨无霸。广州在这方面仍有努力空间,此为其三。

  为城市存一家书店,为读书人留一寸净士,是城市的责任,也是读者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