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在白纸黑字的应聘条件之外更显优秀,近年来,一些求职者开始有意识地培养“灰色技能”,也就是学习喝酒、打牌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还有少数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的“灰色技能”。
真的要“灰溜溜”,才能在职场上“顺溜溜”吗?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298人参与),70.7%的人认为在职场竞争中具备“灰色技能”很重要,其中20.0%的人表示“非常重要”。受访者中,64.6%的人表示自己具备“灰色技能”。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刘文曾不认同“灰色技能”,她一直认为,只要学业够优秀就一定能赢到最后。但在一场应聘面试中,她彻底傻了眼。“通过笔试的8个姑娘要竞争一个区委办公室文员职位。面试地点是一家小饭馆,饭桌上放着几箱白酒,考题是看谁能喝到最后,谁就胜出。”
当晚,刘文咬牙喝了不少白酒后,瘫软在酒桌上。当同学把她送去医院时,她已严重酒精过敏。当然,面试也失败了。
另一名大四学生罗前彬,则对这类“灰色技能”表示不反感。今年夏天,他买了本《厚黑学》,读到了不少前所未闻的“道理”。“比如我看‘锯箭法’,说的是在别人求你时,你要给对方解决问题,但不能彻底解决,以吊足对方胃口,这可以让关系更长久。”
在罗前彬的学校门口,小贩们常常将此类“成功学书籍”放在显眼位置,兜售给大学生。“这些说法尽管看似功利,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很实在。”
调查显示,超九成人(91.5%)坦言,身边存在刻意培养“灰色技能”的人,其中49.4%的人表示身边这样的人“很多”。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重视“灰色技能”?调查中,72.4%的人认为这是“人情社会”的必然结果;65.4%的人认为原因是当下“酒桌上谈生意”现象普遍;41.8%的人表示,这是职场竞争激烈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41.2%的人认为,不少人重视“灰色技能”源于应试教育无法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36.8%的人表示,应聘者所获证书缺乏含金量,使得企业看重“灰色技能”。
有网友指出,如果学习“灰色技能”是将人情世故推向一个极端,那么另一个极端情况也十分常见:由于完全忽略对青年人的“人情教育”,导致一些人无从学习如何与人、与企业乃至与社会很好地相处。
“一家通信公司曾做过调查,他们招聘的人中,只有13%的人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吉林大学通信学院党委副书记胡忠巍主管学生工作,她曾被学生们各种“不通世事”的举动弄得哑然失笑,“有个孩子粗心弄丢了钥匙,竟把学校宿管科当成宾馆前台,理直气壮地要求开门。有的孩子丝毫不通社会礼节,握手的礼仪一点都不会。”
据吉大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赵刚敏介绍,该校几年前意识到这一问题后,在2003年专门开设了“就业指导课”,还编写了教材,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交际能力。
胡忠巍就是该科的教师之一。在她看来,大学生从一进校门起,就应做好职业规划,重视培养情商和为人处世之道,从而使自己将来走上职场时不会无所适从。
吉大的“就业指导课”内容涉及敬酒和握手等礼仪,以及着装规范等。“我们有必要让大学生懂得这些内容,而学生们的反应也很热烈。”但胡忠巍认为,对“情商”和礼仪的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技能,但并非“灰色技能”。
全球职业规划师认证首席培训师、心理学家钟谷兰表示,人的技能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知识技能,主要体现在学习上,也可以通过考试来验证;第二种是自我管理技能,主要体现在对事认真负责,对工作热情积极等方面;第三种是可迁移技能,比如情绪的管理和沟通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我们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历来只看重第一种技能。”钟谷兰说,后两种技能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不仅较少,而且长期呈现“隐性”状态,很多青年人非但不清楚,更不知道如何向别人展现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年轻人如果不对后两种技能予以认识和培养,反而看重一些‘灰色技能’,希望它能给职场表现加分,是非常肤浅的。”
“很多人会错误估计了别人对自己的期待。”钟谷兰说,一味迎合并认为对方需要自己做出“灰色”表现的人,更应该意识到,只有正面提出自己的需要,在应当拒绝时毫不犹豫地拒绝,才能真正赢得职场尊重。
有人说,修炼“灰色技能”的情况并非主流,而一些人面对求职和职场竞争时产生的“灰色心理”,更值得社会重视。对这一说法,调查中,超七成人(73.9%)表示认同,18.3%的人表示“非常认同”。
责权声明:本文所表述观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观点,与51JOB.COM无关
未经 51JOB.COM 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招聘信息及作品 同时收藏到我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