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攻略 > 五水共治征文【登选】

五水共治征文【登选】

时间:2020-08-14 17:48:25

  “五水共治”,永远在路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水共治征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五水共治征文一

  水,是生命之源,关系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和品质,关系着慈溪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省委、省政府已在全省范围内发出了开展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的动员令,慈溪“五水共治”号角已经吹响。

  开展“五水共治”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民心所向,需要全社会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在此,我们向全市老干部发出倡议: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做亲水、爱水、护水的倡导者。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地宣传治水工作、普及治水知识,积极动员亲朋好友和身边群众共同投身治水行动,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争做亲水、爱水、护水的实践者。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保持良好生产生活习惯,不乱丢垃圾、不乱排污水、不侵占河道,为实现慈溪“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宜居环境贡献力量。争做亲水、爱水、护水的捍卫者。积极劝导、制止、监督、举报各类破坏水环境、水资源和水利设施的不文明行为,为“五水共治”守好坚强防线。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治水非一人一日之功,需聚合你我之力。让我们汇流以成海、聚沙以成塔,则五水可治、家园可兴。

  五水共治、净美家园,人人有责、家家受益。让我们众志成城、携手共进,积极投身治水行动,保护好每一滴水、每一条河、每一处景,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打赢“五水共治”攻坚战,使慈溪的天更蓝、水更清、景更美!

  五水共治征文二

  为建设美丽浙江,浙江省委、省政府将“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防洪水、抓节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需重点突破的改革项目。

  坚持率先推进,服务民生保安全

  以保障安全为基本原则、以服务民生为基本理念,率先推进建设系统水处理工作。基本建立城乡一体的供水保障机制,,使供水安全得到保障;不断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率先实现县县建有污水处理设施目标,太湖流域杭嘉湖地区率先实现镇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目标,,污水处理厂对COD(化学需氧量)减排的贡献率已连续5年在70%以上;高度重视内涝问题,将其列入重点解决的民生问题,并开展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和疏通工作,不断探索内涝防治的体制机制。

  坚持统筹推进,理清思路明目标

  确定“推进五水共治、突出治涝治污”的思路和策略,并明确到2017年本届政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基本消除易淹易涝片区和影响城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严重灾害现象,城市新区建设确保不发生新的内涝,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7年时间基本建成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设区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县(市)达到90%,建制镇达到60%,所有污水处理厂出水执行一级A标准,全面完成县以上污泥处置设施建设改造,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5%,69个未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建制镇2014年全面开工建设,实现全省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对供水水源水质不达标的城市,实现水厂深度处理工艺全覆盖,解决因水源污染和供水设施落后造成的水质问题;到2017年,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小于12%,污水再生水利用率达到12%,节水型器具普及率达到75%。

  坚持科学推进,完善配套抓项目

  研究制订2014年项目实施计划以及三年行动计划 2015年 2017年)。实施“固河堤、疏河道、新开河、畅管网、除涝点、强设施”六大防内涝工程;实施“管网配套、能力提升、升级改造、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再生水利用”五大治污水工程;实施“提工艺、重改造、扩范围、增能力”四大保供水工程。

  坚持综合推进,创新驱动重长效

  按照“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完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发展质量”的要求,完善六大保障推进机制。

  一是按照“规划先行、摸清家底、明确重点、近期优先、有序推进”的思路,完善城镇内涝防治、污水、供水、节水各项规划,重点完善城市排(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13年年底全面启动11个设区市和若干重点城市防洪排涝综合规划编制,2014年3月完成审查,6月底前完成成果审批和备案工作。

  二是出台《浙江省关于加强城市内涝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研究制订《浙江省供水条例》,重点解决城市防涝、城乡供水一体化、二次供水管理等问题,完善水价、电价等联动机制,合理确定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和方法。

  三是落实项目责任和时间节点要求,健全各级建设、规划、水利、国土、民政等部门的分工协作、合力联动的工作机制,将治水工程项目纳入审批程序“绿色通道”,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和建设管理效率。

  四是建立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以地方财政为主、省级财政为辅,明确各地每年将3% 5%的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治涝,除从水利建设基金中安排一部分外,省级财政设专项资金以“以奖代补”方式鼓励地方加大治水工作力度。

  五是将治水各工程作为民生实事项目,纳入省政府对各地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并对治涝和治污实行一票否决。加强对城市防涝、治污、。

、,为城市治水工作建言献策。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宣传防治内涝、整治污水、节约用水等相关知识,增强群众参与意识,提高自我防御、自助自救能力。

  下一步,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深入贯彻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浙江省委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五水共治”,为建设美丽富饶的现代化浙江作出新的贡献!

  五水共治征文三

  “五水共治”,永远在路上。一方面,“五水共治”成就有目共睹;另一方面,面对长期以来粗放发展模式累积下来的生态欠债,“五水共治”任重道远。关键的节点,尤需继续奋进、狠抓落实,将“五水共治”全面推向“十三五”。

  将“五水共治”作为省委、省政府贯彻“八八战略”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绝非偶然,而是饱含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抓住了经济转型升级的“牛鼻子”。“五水共治”,是贯彻“两山”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是治省兴省的关键之策,是倒逼转型的铁腕重拳,是百姓点赞的德政工程,是协调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重要探索,抓“五水共治”就是打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杆省份的“基础桩”,就是演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头戏”。对此我们要有深刻认识,全面把握“五水共治”重要意义,翻篇归零再出发。

  将“五水共治”全面推向“十三五”,要把握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科学治水的“衣领子”。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一方面壮士断腕,淘汰落后产能,消除污染源;另一方面,集中力量发展七大万亿级产业,做强做精历史经典产业,着力把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万亿级产业。特别是“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和“浙商回归”这关键三招紧密结合起来,融会贯通,相互支撑,形成合力。

  将“五水共治”全面推向“十三五”,要把握好补齐短板这个统筹治水的“发力点”。相对于城市治水,农村治水是短板;相对于内河治理,近海治理是短板;相对于岸下治理,岸上治理是短板;相对于上游源头,下游平原是短板;相对于河段治理,流域治理是短板;相对于基础建设,管理运行是短板;相对于资金投入,治水科技和治水人才是短板。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找准短板、精准发力、科学施策、均衡发展,“五水共治”必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将“五水共治”全面推向“十三五”,要把握好构建体制机制这个长效治水的“定海针”。一些地方的黑臭河治理后出现反弹,一些地方“河长制”形同虚设,折射出治水长效体制机制的薄弱。注重长效,整治就要触及源头,清“三河”、挖淤泥、截污水;建设就要加强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供给;管理就要狠抓“河长制”落实,健全监督考核,强化追责问责,完善流域治理协调机制。长效体制机制的建立,须及时消除治理过程中的反弹和漏洞,避免破窗效应。

  今天的浙江,因水而闪耀灵性的光芒。“五水共治”,这一魄力罕见、工程浩大的治水行动,使浙江赢得一张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的“金名片”。面对清水涟涟和百姓点赞,曾经的阵痛、艰苦的攻坚都值得。迎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嘹亮号角,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斗志昂扬、比学赶超,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弘扬大禹治水精神,誓将“五水共治”进行到底,书写“两富”“两美”浙江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