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发展 > 走好群众路线要真“四心”

走好群众路线要真“四心”

时间:2020-11-21 07:55:59

  

走好群众路线要真“四心”  

  

“涉浅水者见鱼虾,入深水者见蛟龙”。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干部不仅要深入学习政策理论,更要真正走进群众中间,切实给老百姓解难题、办实事,真正心入群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和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要真正把群众装在心窝里。“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为人民用好权”,。树牢群众观就是要求党员干部时刻把老百姓看在眼里,装在心上。如果党员干部心中始终装着群众,下基层时会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干工作时会不闻民间疾苦、不问群众冷暖?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既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同样是改善干群关系的不二法则。我们不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又怎会把我们放在心上?我们不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又怎会把我们当亲人?有些年轻干部坦言:本以为进了机关有车坐、有钱花,还能升个一官半职,现在一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车不让随便坐了,钱不能随便花了,没摊上好时候。有些干部把权力当成私有财产和利己工具,与群众之间砌起了无形的墙,割断了与群众的联系,成了“官老爷”。这些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的错误言行,归根结底是宗旨意识不坚定。为民服务,必须要拿出真情实意,从心中的墙拆起,从身边的墙拆起,从思想上重视群众、敬畏群众。  

要真正走进群众心底里。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执政者,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百姓的疾苦,知晓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愁苦什么?期盼什么?干部只有多下基层,多走访,多调研,才能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制定出好的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才能找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使各项工作更加贴近基层、更能服务于人民群众。与群众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保持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正因如此,革命战争时期,才有了为老乡担水的“满缸运动”;才有了“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豪言壮语;才有了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的巾帼壮行!现在的党员干部尤其需要走近群众、融入群众,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真心与群众打成一片。  

要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做群众工作,经常与群众接触,党员干部的态度往往是是否做到与群众心贴心的检验标杆。一些单位门难进、脸难看,工作进程慢,处处为群众设难题,时时刁难群众,说明这些单位的个别人员理想信念不牢固,宗旨观念不强,工作作风不正,没有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忘记了为谁工作的问题,党的宗旨意识淡化,疏远了党群、干群关系,与群众离心离德,这往往是造成工作被动的重要原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干部不能贪图安逸,要用自己的“辛苦指数”去换百姓的“幸福指数”。其实,群众的感情最淳朴,很多时候,他们要个说法只是希望在心理上受到尊重。老百姓的要求也很好满足,哪怕你帮助他打一个电话,指一条路子,进行一次交谈,他都会非常感激。所以,对待群众要说暖心话、知心话。只有懂得“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多讲群众爱听的乡言土语,群众才能听得懂、乐得听、听得进。  

要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百姓常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回家卖红薯”,便是群众对那些不办实事干部的无情鞭挞。久坐机关、不下基层,群众不拥护;蜻蜓点水、华而不实,群众更反感。现实工作中,一些地方和干部时常遵循“决策时拍脑袋、落实时打折扣、汇报时放卫星”的“盲道思维”。“盲道”本是为方便盲人出行的,但大都没根据盲人需求设计,既不合理、也不安全,不但不“帮盲”反而“帮倒忙”。“盲道思维”表明:一些地方、部门和干部做工作尽管初衷是好的,但由于没有深入实际,,结果花了冤枉钱,劳民伤财,群众还埋怨。我们党员干部应坚持民有所盼、我有所应,真正切合实际,动脑子、用智慧,常想排民难、解民忧之良策。并应多策并举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实不流于形式,不虎头蛇尾。同时党员干部还应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为人民服务本领,想方设法、千方百计为群众“雪中送炭”。  

用心走好党的群众路线,把群众关心的事,一桩一桩办好;把基层难办的事,一件一件解决;把工作上的薄弱之处,一个一个击破。广大党员干部要把自己摆进去,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真正做到思想上向惠民富民汇集、工作上向为民利民凝聚、作风上向亲民爱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