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充电 >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时间:2020-11-02 13:21:10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摘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数学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给学生一双探究生活的眼睛,放飞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关键词】数学美 生活化情境 探究热情 创新思维

  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教学就是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更多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数学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给学生一双探究生活的眼睛,放飞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一、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美,感染学生兴趣

  作为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语言,精心设计的板书,博学的知识,更要有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数学的“阳刚”之美,数学公式、几何图形的对称、和谐的形象之美,直线给人的豪放爽直之美,勾股数给人的奇妙数据之美,几何证明的简洁明快,数学题的一题多解,无处不体现数学的美。在教学中深入挖掘生活中数学美的特点,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和发现数学美,体验数学美,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无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1)直观呈现创设情境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例如教学《线段》这一内容时,开头引入:一天一只小猴正在家门口玩耍,忽然听见妈妈喊:“小猴贝贝,回来吃水果”,通往小猴家的路有两条,一条路是直的,一条路是弯的,小猴走哪条路可先吃到水果、这里面有什么数学奥秘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明白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2)谈话描述创设情境

  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教学《确定位置》时,教师课前谈话:国庆期间,你们出去旅游了吗?谁来说说你去什么地方旅游的?生1:我去北京。生2:我去南京。生3:我去金山公园??师:镇江除了金山公园外,你还知道哪些景点?(生交流)师:这么多好玩的景点,你们想不想去玩呀?老师带你们去好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教师的谈话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3)媒体展示创设情境

  主要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分析思考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一组图片:桂林山水及其倒影、故宫、天坛等建筑、美丽的各种各样的树叶、各种动物??师:刚才的图片美吗?其实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由此揭示课题。学生在欣赏了美丽的图片的同时,也了解了相关数学文化。

  (4)现场体验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变“大课堂”为“小课堂”。例如教学《平均数》时,例题呈现给学生的是静态的老师分铅笔的一幅画面,学生在生活中有分东西的生活经验,把学生的这种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让学生动手去分一分,学生有感性的认识,对理解平均分就有了更深的影响。

  三、体验探究,实现操作活动的内化

  我们知道,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数学活动之中,

  靠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能在现实的活动中理解和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探究空间和时间,努力实践:“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让每一个学生都真切体验探究的全过程。

  (1)、搭建有思维的操作平台

  俗话说“智慧长在手尖上”。动手操作,辅之以必要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活动,往往可以使学生对数学内容有更深入的认识。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我是这样设计这一课,把教学展开部分设计成:提供素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果发布三个环节。先为每四个同学准备了一份圆柱特征探究的学习包,包内有茶叶罐、纸水杯、纸做的圆柱模型、一个装有各种形状纸片的信封。然后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内思考与讨论两个问题:“圆柱的特征有哪些?你是怎样发现的?”最后以成果发布会的形式,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跟进操作,发展和深化普遍认同经验,质疑和共享独特的个性经验,规范和校正非正式甚至错误的经验。

  (2)、架构有发展的探究空间

  弗赖登塔尔指出:“指导‘再创造’意味着在创造的自由性和指导的约束性之间,以及在学生取得自己的乐趣和满足教师的要求之间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也就是说教师要把握好指导的“度”。如果指导“越位”了,那么学生探究的空间就被压缩了;如果指导“不到位”,学生则会在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中浪费时间,或是停留在基于直观活动所获得的“发现”层面上。如“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在让学生经历“摆方格”的操作过程后,每摆放一次都追问一句:“如果小方格再少一些,不够铺满,你还能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逼问学生将观察视觉从“一共能铺多少”转向最少能铺多少,从而帮助学生将思考从具体的实物操作向表象操作过渡,最终实现了操作活动的内化,建构起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3)、拓展有收获的交流天地

  让学生在有效的合作交流中彼此分享认识,在碰撞中沟通理解、深化体验,同样是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重要策略。独立探索也罢,动手操作也罢,学生更多获得的是个体知识,而这种知识相对比较单一、狭隘。与人交流的过程,恰恰可以从中完善自己的想法、拓展自己的思维。记得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学生思路特别开阔,从不同

  角度探索出了好几种计算方法。面对这种情况,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分享各自的方法。尤其是引导学生在比较和转换中深刻感悟不同方法之间“殊途同归”之妙,从而把别人的思考有机转化为自己的思考,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下面是一个课堂实录:师:“我准备购买一套新房,请同学们替老师想想:首先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希望同学们利用数学知识为我出谋划策。”学生说,要知道房价,考察地理位置,交通情况,了解优惠政策,可使用面积,小区物业管理等。接着老师又创设了这样情境:“教师房子买好以后,为了美观和舒适,我准备进行装修(大屏幕出示各种室内装修图片)。你有什么信息可以提供给我?”由学生介绍高明木地板的市场调查。老师诚恳地问学生:“我最好选择哪一种木地板?为什么?你能用数据说明吗?”然后请各小组的同学合作探讨,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如果仅仅让学生计算面积,其实只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技能并没有帮助,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得不到提高。只有将生活情境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教育”。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当生活化,让数学回归生活。并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还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参考文献:

  (1)游臻:《小学数学操作有效性策略初探》《小学数学教育》,2006年3月。

  (2)郑小兰:《对当前数学课堂的几点思考》《中小学数学》,2005年第5期。

  (3)赵雅君:《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操作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