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头条 >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观后感范文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观后感范文

时间:2021-07-07 20:33:33

  电影讲述了澳门少女以赌场为家,遇上洛杉矶房产经纪人,千百次错过,终换来一见钟情的故事[4] 。该片于2016年4月29日正式上映。下面是YJBYS小编整理的3篇《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观后感范文,欢迎借鉴!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观后感范文一

  《北京遇上西雅图》拍了第二集了。剧情无关北京,也无关西雅图。可能因为是原来的主演,所以沿用了这个片名。

  我不记得三年前是谁陪我看了第一集,也不记得三年前的感情归宿。有些人、有些事,过去了就让他过去,该忘记的,就让它忘记。

  换简体字写文,为了看客舒适,不顾自己的不习惯。就像我一直被世界变幻,撕裂自己到面目全非。就像我一直在接受很多事。

  这是一部好电影。本来不想写影评,只是看到有人写了,我想较个劲~我越来越坦白,因为我越来越想维护真实的自己。哪怕不被人喜欢。这个社会既然出现了自媒体这个东西,我就要做自己。

  我仿佛记得三年前的第一集,给我印象深刻的自然是“为你买豆浆油条做早餐”。虽然我的床头也曾经出现过豆浆油条,但也是“过”。

  而第二集,我觉得已经无关爱情。“爱都可以做了,还谈什么情?”亮点可能是两个老戏骨那段婚礼中的深情告白。就像《剩者为王》里那段一样,每部戏必须来这么一下,才能賺到观众的眼泪。但我看到的是“对爷爷奶奶的尽孝与愧疚”和“异乡游子对归国回家的向往”。“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我曾经背井离乡,孤身打拼,我能理解。

  爱还是不可或缺。我这么多年也一直在选择“自己是否还有能力去爱”和“不能将就宁愿孑然一身”。信息时代发展得太快,爱情来得太快,激情褪去更快。

  电影音乐制作是金培达,致使我看完电影成晚心里暖暖的,变得柔软。编剧的来由仅仅为了纪念一本书,从而延伸出更多对情感和人性的思考。如果这是一个“大广告”,那么比片中植入的任何一个广告都来得成功!令我我真的想去买那本书,也想往那个地址寄信!

  因为,我也想有——那样放慢速度的,爱情。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观后感范文二

  我向来很少写影评,但薛晓路执导的这一部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却让我感觉欠了她一篇影评,不写不快。

  和第一部不同,第二部诠释了另一个全新的故事,导演对亲情、爱情、金钱、孤独、子女教育、异域乡愁等多重主题进行了探讨和剖析,涉及的故事线多达四五条,整部影片叙事的节奏很棒,画面剪辑充满张力,旁白也充满了灵性,人物塑造更是饱满、尤其是秦沛和吴彦姝演的那一对老夫妇把相濡与沫的情感演活了。

  正是因为第二部演的如此繁杂,如此独特,反而使我观影后不敢轻易下笔写影评,对于复杂的电影,我有个懒人秘诀,就是观影后睡上一觉,让脑海自己抽丝剥茧,把浅的东西都模糊掉,等第二天醒来,还清晰记得的东西就是影片触动自己内心最深处的东西。

  果不其然,第二天醒来,我脑海里只留下一个“慢”字。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是木心先生在《从前慢》中描叙过的。

  而今天这样一个浮躁,比较喧嚣、比较快餐方式的时代,这种慢生活大家都忘了。就像影片里说的一笑二抱三就炮,这种现象使得爱情的纯真都变质了,就像给王志文演的富商给汤唯演的姣爷一晚20万一样馊了,变味了。

  相比现代人开始一段感情从“加个微信吧”开始,我更向往“云中谁寄锦书来”的鸿雁传书方式。

  贯穿影片始终的《查令十字街87号》本身就是鸿雁传书经典,海莲汉芙和远在伦敦的书店老板法兰克长达20年通信却素未谋面的凄美故事,直到今天都是读书人的。

  如同穿越时空一样,汤唯和吴秀波在这部电影中也同样有着长达一年多的鸿雁传情,期间素未谋面,甚至彼此都不知道各自真实的身份和各自生活的真相,有的只是由书信冤家逐渐转变为互诉衷肠的远方陪伴,各自在对方深陷困境时递上一纸文字,或彼此抚慰,或交换心结,最后发现彼此再也无法忍受分别,终于走到了一起,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个故事其实是告诉我们,我们需要慢下来,真的去了解爱情的本质和真谛是什么,情感的真谛和本质是什么,才会真正找到对的人,懂得怎么去爱。

  QQ和微信这类即时通讯方式,虽然便捷,但因为彼此回应得太容易了,反而让人不懂珍惜,交流得太随便,语言里少了用心和沉淀,同时对彼此时间和空间了解得太紧密,容易缺少神秘感和期待感,反而比不上书信的真诚,因为从一个人写信时候的笔迹完全可以看出那个人的心境和真心。

  所以,能写信的时候,尽量写信吧,哪怕慢一些,让爱情走得慢一些,就不会遗漏沿途的风景,就能多加深了解,只要结局是美丽的,来晚一些,其实更能珍惜。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观后感范文三

  今天看了《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其实剧情和题目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之前的《北京遇上西雅图》应该是在两年前,看了两遍,一遍是自己,一遍是和朋友。我记得我看第一遍的时候曾泪流满面,但是是什么戳中了我我已不记得。其实今天这个故事或许应该叫《查令十字街84号》,故事圆了所有读书人一个梦想,最文艺的浪漫。朋友一直说我看电影的泪点很低,似乎每一部电影都可以流泪,所以,毫无悬念,朋友给我准备的纸巾派上了用场,只是这次还好,只用了一张。

  浪漫之外,我对感情或者爱这件事有了疑问,爱情故事的最后似乎都是男女主角相遇,我在走回来的路上在想,终于在跨越千山万水之后相遇,那然后呢?看故事的人总是一厢情愿的认为他们最后结婚生子,安稳一生。

  两个人因缘相遇,所谓缘,或路上的偶然擦肩,那回眸一笑的悸动;或路途相逢,志同道合的意气;或如故事所说因一本叫做《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只是生活不是电影,并不是相逢就是结局。

  我不算是爱情的信徒,曾经觉得爱情这件事无足轻重,人生里太多事情比之重要更值得追求,如果得之则我之幸,不得也无妨,而且彼时也并未明白,何为爱情。这并不是说我现在已然明白,或许我现在暂且先下一个定义,如我之前提到过的,爱其实是感情的需索、期望和回馈的集合。

  爱的形式一千人就有一千种,虽然表面看起来很像,只是表象之下的相处模式却是各异。一开始的相吸,必定因了对方的某种特质,而这种特质满足了你彼时的情感需索,让你觉得安心快乐。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如同我,在感情里面寻求的是安定和安全,这大概就是所谓感情最终的落脚点。之前读到一句话:确定对方是不是结婚对象的两个条件,你确定你不会离开他,而你也确定他不会离开你。我深以为然。

  所有的感情,大概爱情最复杂,不像亲情可以无限包容永远不会离开,也不像友情可以冷落可以放任自流之后转身也依旧在,在上一段感情里学到的最深刻的大概是爱不是全心全意的付出,爱是经营。一段感情走向终点,需要经营。至于如何经营,这大概是哲学界难题。朋友说,觉得我是一个在爱里很勇敢的人,很多时候有全力以赴的姿态。她说有时候很羡慕我,她是一个确定对方爱得比她多有足够的安全感才会继续的人,对于感情始终保持着适度的距离。大概受上一辈的影响,对于感情,我们总是把我们觉得最好的给对方,觉得毫无保留才是最爱,只是爱情里没有血缘,没有这个无法割裂的纽带,千帆过尽还能浪子回头。我们没有不求回报的决心,也没有漫长的岁月可以等待,所以当下即是未来,当下就决定能不能有未来。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是需要保留和距离的,有保留才能拉开距离,有距离才能保持新鲜,有新鲜才能长久。所以朋友不必羡慕我,她才是爱情里的哲学家。

  一段感情能够教会人们很多东西,一段感情结束时大概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怨恨,毕竟一段感情的真正结束总是以消磨原有感情里的信念的相互折磨开始,那些安心和确信不复存在,相互试探、相互刺痛,同时也相互忍耐,直到信念被消磨殆尽,曾经爱得多么炽热,当结束时就会有多么疼痛,因为在真正结束的前一秒我们总是怀揣着最美好的盼望在包容和探寻,希望爱如往昔。因而,真正结束的那一刻从来猝不及防,总是以最伤人的姿态出现。爱是最尖锐的矛,也是最坚强的盾,对方是我的软肋,因为爱所以把矛交与他手,把盾立于他前,因从未想过他会以之伤我,爱从来都是赤裸裸的来,注定它在走的时候也要赤裸裸的走,所以那些血淋淋的伤口也是赤裸裸的。爱的多的人注定要伤得重一些,那些失望和错愕迎面而来,也就有了怨恨。

  没有爱哪来的怨,这是因为感情没有的到期望的回馈。但是爱也不是在一瞬就能磨灭,曾经拼尽全力去争取和努力的竟是这样的结局,因而会质疑自己,会气馁,会问为什么,会害怕再向前走,害怕人生的任何努力都这样,逃避大概是唯一的出口,总需要点什么来麻痹自己。当时间渐渐磨平一些疼痛时,会开始接受。因为那些相互折磨的时光你或许已经预演过无数次这样的结局,只是从未想过这么撕心裂肺和猝不及防,也因为疼痛之后理性总是大于感性,你接受了那些导致你们无法再从容携手的差异,然后用那些疼痛的过往一遍一遍说服自己move on。

  时间始终是良药,一段感情能够开始总是因为一些甜蜜和快乐,当伤口渐渐愈合,那些美丽回忆会逐渐浮现,夹杂着那些疼痛的一起,然后变成有些许苦涩而又有些甜蜜的回忆,那些是我们走过的路。虽然伤口渐渐愈合,伤痕却是不可磨灭,这成了心里的另外一种疼痛,只是它在蛰伏,会在不经意间突然发作,所以偶尔还是会害怕,所以对于前路有了踟蹰。这时候,我觉得在感情的世界里我们更像是赌徒,资本是自己的身体,每输一次都要折断一根手指,有些人因为太疼记住教训从此戒赌,而有些人等伤口好了,不太痛了,虽有伤疤提醒但是依旧还想试一试,觉得下一次大概就成功了。

  至于我,我大概还在爱与痛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