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法规 > 中国老龄化严重 智能养老势在必行

中国老龄化严重 智能养老势在必行

时间:2020-08-09 17:59:05

  中国老龄化现在很严重吗?国家是如何处理此状态的?下面一起来阅读文章!

  中国是世界老龄人口大国,不仅老年人口基数庞大,而且增长速度较快。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2182万人,占16.1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374万人,占10.47%。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8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1.60个百分点。根据相关预测,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4.8亿,占比将升至36.5%,人口年龄中位数也将升至49.6岁,无论是老龄人口数量还是老龄化速度都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将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老龄化的日益加深给中国的消费、经济、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也给养老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强劲。据相关机构预测,老年产业将于2050年增至206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经济的三分之一。

  为应对严峻的老龄化压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党的十八届明确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2013年,,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

  在国家政策及养老需求叠加影响下,养老产业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一大发展主题,正在站上最大的风口。

  一、我国老年产业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我国养老产业快速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老年消费市场初步形成。但总体看,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健全、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十分突出。具体表现在:

  老人购买力不足,制约了养老产业发展。,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或者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就可判断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以美国为例,1944年达到老龄化标准,当时人均GDP为1392美元;日本于1970年达到老龄化标准,人均GDP为1940美元;而中国于2000年前后达到老龄化标准,人均GDP仅为840美元,未富先老。这就造成国家财政压力巨大,同时相当一部分老龄人口购买养老产品与服务财力不足,制约了老龄产业的发展。

  老年产业结构不合理。如老年养护服务、老年康复护理服务发展较快,而老年文化服务则发展相对较慢;高端的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较快,绝大多数老年人需要的中低端养老机构发展较慢;供养型养老机构发展较快,护理型养老机构发展较慢;另外,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异明显,东部、城市地区养老服务业发展较快,中西部、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缓慢。

  老年产业发展时间短,市场化程度低。我国养老机构以公办为主,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滞缓,目前占比不到一半。从床位数来看,截至2014年底,中国共有各类养老服务床位数551.4万张,其中民办养老床位不足三分之一。再如,老年人需求量较大的医疗卫生服务基本由公立医院提供。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老年大学,基本由政府出资建设。从挖掘服务需求、开发服务产品、宣传营销渠道,到服务产品的销售和输送的整个服务链来看,中国的老龄服务市场还比较滞后。

  产品市场无法完全满足老年人需求。老年人产品产业基本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整体上还处于初级、低层次发展阶段,缺乏老年人产品特定标准;特殊便利、娱乐休闲、运动保健、新型电子等行业起步较晚,涉及行业领域较为狭窄;相关企业产品研发创新、品牌培育内力不足。而同时一些非法企业利用老年人思维灵活性变差和获取新信息渠道较少的弱点,采用夸大疗效、打“感情牌”、设计免费陷阱等手段,正在损害老年人的权益。

  真正懂老年产业的人才缺乏。老年产业发展需要一大批专业人才,包括项目策划者、运营管理者、专业护理人才、康复人才、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社工、养老护理员等方方面面的人员。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养老服务机构或是创业公司,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员工,多来自于其他行业,仅仅因为对养老产业的憧憬而聚在一起,缺乏对老年人需求的深刻理解;年青一代很少愿意长期从事老年产业,加上工资待遇、社会地位、职业发展等达不到要求,老年产业人才吸引力不够;社会化养老机构服务人员更多是下岗职工、农村务工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专业性差,高流动性。

  另外,我国养老产业还存在涉及老年人的立法不够完善、老年群体消费观念较为保守、政策落实困难、市场准入门槛仍然较高等问题。

  二、我国老年产业的发展愿景

  目前中国的养老产业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真正有社会影响力的行业龙头还未出现。随着老龄化的深化、全社会思想意识的转变以及相关政策的推出与落地,养老行业的发展脉络会越来越清晰,发展模式会越来越成熟。,到2020年,我国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具体表现为:

  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全国社会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5-40张,服务能力大幅增强。

  产业规模显著扩大。以老年生活照料、老年产品用品、老年健康服务、老年体育健身、老年文化娱乐、老年金融服务、老年旅游等为主的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养老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比重显著提升,全国机构养老、居家社区生活照料和护理等服务提供1000万个以上就业岗位。涌现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养老服务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知名品牌。

  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养老服务业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行业标准科学规范,,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意识显著增强,支持和参与养老服务的氛围更加浓厚,养老志愿服务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优良传统得到进一步弘扬。

  三、智能化是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在未来几十年平均每年新增1000万老人,已经远远超过护理人员数量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我国养老服务水平较先进国家还存在差距,还主要是依赖人工管理和服务,不仅服务效率不高,而且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日常护理不到位、应对突发状况能力较弱等问题。发展智能养老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需要。

  目前,在发达国家,智能化养老已经在技术上取得众多突破和显著成效。日本出现了用电子宠物“监护”老人和建造“智能医院”的做法;美国研发了监测系统服务于众多希望在家中养老的老人;瑞典、丹麦、芬兰等国,电子技术也已广泛应用到老人的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养老产业各个领域,养老设施从“硬件化”向“软件化”、养老服务从“传统化”向“科学化”的转型。

  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清晰地设计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特别提出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养老服务管理水平。养老产业中的科技含量,影响养老产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采用智能化的技术设备,能大大缓解人力资源的压力,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而且能够提供许多“人力做不到、人力做不好、人力不愿做”的服务,是老年人享受到更加科学和针对性的服务。

  疾病检测与预防。智能检测技术在提早发现健康风险方面可以发挥关键性作用。老人生理上的细微变化主要还是依靠智能技术。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居家智能网络可以在老人重大健康问题出现之前10天到两周之内监测到异常变化。英国的有关数据表明,早诊断、早干预将节省大量医疗费用和家庭负担。

  远程看护与健康管理。用先进的管理和信息技术,比如传感网、移动通讯、云计算、智能数据处理等IT手段,将老人、政府、社区、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等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实现用较少的人工成本完成更精准的服务。通过远程诊断技术,更方便老人疾病的诊治,提高救助效率,降低老人的住院日、急诊次数、死亡率。

  日常生活辅助。通过开发智能公寓、智能病房、智能机器人等,在养老产业链上深度嵌入电子信息尖端科技,能帮助失能、半失能者甚至痴呆症患者完成进食、呼叫、如厕等基本的生活辅助,甚至帮助缓解老人的孤独感。

  社会资源整合。利用智能技术可以整合为养老生活服务资源,建立起集家政、送餐、就医、出行、理财、资讯等各种信息于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同时,对老人参与社会、经济生活,发挥余热有极大的而促进作用。

  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中国的智能养老领域,必然会出现BAT级别的公司,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养老产业,大有可为;智能养老,必将引领中国老年产业的未来。